RM新时代APP官网

舊版網站入口

站內搜索

潘懋元:高教泰斗學人典范

2014年09月11日16:13來源:光明日報

原標題:潘懋元:高教泰斗學人典范

  潘懋元在學術沙龍上。 廈門大學教育研究院供圖

  名片樸素干凈,頭銜只有簡單的兩個字:教授。

  人亦如此。一襲經典的白襯衫、灰西褲,未到采訪時間,94歲的廈門大學教授潘懋元就早早等在房間里。見到記者前來,堅持站起身和每個人握手,雙手遞送名片。

  一派傳統(tǒng)文人的端方姿態(tài)。自1935年初登講臺的那一刻算起,整整79年與學生為伴,這仿佛成了他的“職業(yè)病”:尊重身邊的每一個人,卻又禁不住地把他們當孩子般照料。

  從小學老師到大學校長,從中國高等教育學科的奠基人再到教育學界公認的“一代宗師”。60年前,面對中國無高等教育學科的窘狀,他振臂發(fā)出了“大學生豈能像中學生、小學生一樣教”的詰問,為中國高等教育學科的建立開疆拓土。今天,他仍然數(shù)十年如一日地堅守在教書育人的第一線,埋首教案,駐足課堂。

  治學之道:板凳敢坐十年冷 文章不寫半句空

  潘懋元的書房里掛著這樣一句箴言,“板凳敢坐十年冷,文章不寫半句空!边@是他一生秉持的治學之道,也是每屆學生初入師門時必須牢記的“潘氏守則”。他告誡弟子,做學問,必須“自強不息、自甘寂寞、自討苦吃”。

  20世紀50年代,我國高等教育迅速發(fā)展,但教育研究領域卻一直沿用普通教育理論來研究高教。從廈門大學教育系畢業(yè)后留校的潘懋元敏銳意識到“不能把大學生當成小學生一樣來教育”,他力倡建立高等教育學新學科,并第一次把“高等教育學”作為一門獨立的課程搬上課堂。

  有人用“60歲出成果”形容潘懋元——別人60退休了,他卻偏偏開始和時間賽跑。1978年,58歲的潘懋元在《光明日報》撰文,提出“要開展高等教育理論研究”,第一次向世人展示了高等教育領域研究的廣闊前景。此后,他又先后主持創(chuàng)建了我國第一個高等教育研究機構;籌組中國高等教育學會;出版了中國第一部高等教育學專著《高等教育學》;申請到全國第一個高等教育學博士學位授予點,被評為首位高等教育學博士生導師等。

  他強調學科發(fā)展“要第一,不要唯一”,積極謀劃和支持其他大學的高等教育學博士學位點建設,先后促成建立了全國最早的四個高等教育學博士學位點。他以辛勤的工作和開拓性的探索,譜寫了中國高等教育學科的一個又一個“第一”。

  他的學生說:“先生常向我們提起,理論研究中切忌‘大、空、洋’。‘大’就是題目大、口氣大,認為別人的研究一無是處,只有自己的理論是‘填補空白’的;‘空’即研究的結論純粹是由理論推導出來,空話連篇;‘洋’就是喜歡搬洋人的話,以壯大自己的聲勢。而真正的理論,必須是來源于實踐、指導實踐!

  在近年的社會調查中,潘懋元還帶著學生們一起坐火車、坐大巴,先后去過長沙、寧波、成都等地,取得大量第一手材料。他認為,高等教育學不是一門純理論學科,而是應用性的社會科學,如果不研究社會現(xiàn)實問題,不投入到實踐中,僅是純思辨,就不符合學科的性質,這一學科就很難有新的發(fā)展。

  授業(yè)之道:學術上堅毅嚴謹 精神上自由開放

  潘懋元在學術上有顆堅毅執(zhí)著的心,在教書育人上亦是如此。在他的心里,學生、課堂比任何榮譽都寶貴。

  幾乎他教過的每個弟子都感嘆,“先生對學生要求嚴”,“他總覺得要對每一個學生負責,而嚴格是出于對學生和學術的尊重!

  已是教育部高等教育評估中心主任的吳巖回憶道:“我們對待學業(yè)一點也不敢懈怠,經常會為學術問題激烈地討論到下半夜。當時覺得很苦,相比別人的生活沒那么豐富?涩F(xiàn)在來看,正是那時的扎實學習奠定了一輩子工作的基礎,我們現(xiàn)在能做出一些成績,全都得益于先生的嚴格要求和艱苦訓練!

  嚴格,卻絕不是“一言堂”。潘懋元在為每年新生上第一課時,總會提到“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于弟子”,他激勵學生要“青出于藍而勝于藍”,提倡學生在學術上展開論爭,鼓勵學生與導師有不同的意見。潘懋元總是說:“不吵,哪來的思想碰撞,哪來的火花?還叫什么交流研討?”

  “潘先生的客廳”在廈大校園里赫赫有名。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每星期六晚上,只要潘先生在家,其家庭學術沙龍就會準時“開場”。沙龍是漫談式的,由潘先生開頭,提起一個話題,接下來,學生們充分討論。學生發(fā)言時,潘先生往往手拿一支香煙,半舉在空中,一任清煙裊裊,笑瞇瞇地認真傾聽,時而點頭不語,時而妙語釋疑,或風趣幽默,或亦莊亦諧。

  教育的力量到底是什么?這正是潘懋元皓首窮經苦苦尋覓的答案:“為師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在此基礎上,還有一個境界,就是發(fā)現(xiàn)‘人的價值’,發(fā)現(xiàn)學生的價值,尊重學生的選擇,這樣才能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

  育人之道:“他把學生當兒子,把兒子當學生”

  曾任廈門大學副校長的潘世墨在他的博士論文后記里這樣寫道:“我父親‘弄錯了’一件事,他把學生當兒子,把兒子當學生!

  愛生如子,不只是弟子們對先生的中肯評價,更是先生數(shù)十年如一日用愛與行動躬身踐行的人生操守。

  吳巖至今記得20多年前的“一件小事”:“我有一個碩士師弟,家境貧寒。先生就把我叫到家里,給我一個信封讓我轉交給他,里面是厚厚一沓人民幣。先生就是這樣把每個學生都牽掛在心里!

  年輕學子則更愛講起“年夜飯和紅包”的事。2012年,福建省授予潘懋元“杰出人民教師”稱號,獎勵了一輛車,老人直接把車賣了,將賣車的20萬元大部分平分給院里的老師,剩下的過年時請全院吃了頓團圓飯,還給每個人發(fā)了紅包。2013年,廈大又授予他“南強杰出貢獻獎”,獎金也是20萬元。這次老人先拿出10萬元分給全院50位師生,再拿出數(shù)萬元資助給貧困學生。

  這樣的“小事”,潘先生還有很多。每年新生入校時,他總要見見新生,話家常,說學習,還用學院師生的名字制作謎語,讓大家來猜。有一次去武漢考察,先生非要和學生一起坐火車,學院黨委書記鄭冰冰勸說他乘飛機“他就不高興了”。

  “在他身上,‘權威’有了新的詮釋,不是利用‘權’來發(fā)‘威’,來對別人的東西指指點點。真正的權威應該是治學品德上的權威,用學術品德來服人、凝聚人!币晃徊稍L過先生的記者對他作如是評價。可先生自己,卻一再推卻著別人送給他的這些“宗師”“權威”稱號!拔抑皇莻普通教師。我一生最欣慰的事,是我的名字能名列教師的隊伍中!

  以矍鑠精神和睿智頭腦默默躬耕在高等教育廣袤的田野上,每年仍以不計其數(shù)的思想成果服務于他為之畢生奉獻的事業(yè)。這一切,正如他入選“全國教書育人楷!痹u選時,主辦方給予他的推薦語:人不下鞍,馬不停蹄。(本報記者 鄧 暉 馬躍華 本報通訊員 高 田)

(責編:趙晶)
RM新时代APP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