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M新时代APP官网

舊版網(wǎng)站入口

站內搜索

今年全國教書育人楷模中最年長的一位

大道至簡潘懋元

本報記者 趙婀娜2014年10月08日16:56來源:人民網(wǎng)-人民日報

  資料照片

  他94歲,用了79個年頭,執(zhí)著于一件事,并成就了這件事。

  他對物質幾無所求,得天下英才而育之,才是其畢生所尋。

  他就是今年的全國教書育人楷模,廈門大學教授潘懋元。他出生于1920年,廣東揭陽人,1945年畢業(yè)于廈門大學教育系,是我國公認的高等教育學的拓荒者與奠基人。

  中國高等教育學的“拓荒者”

  一生很長,有人選擇去嘗試許多事,而有人則選擇終其一生,終守一業(yè)。潘懋元為后者。

  故事要追溯到上世紀50年代。

  那時的潘懋元還是廈門大學一名普通教師,他敏銳地意識到,“不能把大學生當成小學生一樣來教育”。面對中國無高等教育學科的窘狀,他發(fā)出“大學生豈能像中學生、小學生一樣教”之詰問。

  1956年,暑假后的新學期,學生們發(fā)現(xiàn),廈門大學的課程表里出現(xiàn)一個小小的變化:原來的“教育學”變?yōu)榱恕案叩葘W校教育學”。別看只是幾字之差,卻標志著“高等教育學”在我國首次作為獨立的課程被搬上課堂。

  10年動蕩停下了潘懋元探索的腳步。

  直到1978年,《開展高等教育理論的研究》《必須開展高等教育的理論研究——建立高等教育學科芻議》連續(xù)兩篇文章分別刊載于《光明日報》與《廈門大學學報》,振聾發(fā)聵,引人矚目。有人如此評價潘懋元對中國高等教育以及整個中國教育的貢獻,“它揭開了中國高等教育科學研究的序幕,對后來以科學方法研究高等教育起到了啟蒙和指導作用。”

  1983年,《高等教育學講座》出版,為第一本《高等教育學》的誕生和中國高等教育學學科的建立奠定了基礎;1984年,第一部《高等教育學》出版,標志著一門新學科的誕生;同年,高等教育學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正式列為二級學科;1986年,廈門大學建立我國第一個高等教育學博士學位點;20世紀90年代中期之前,潘懋元促成全國最早的4個高等教育學博士學位點……

  癡迷于“人民教師”的稱謂

  簡簡單單的“教授”二字,就是潘懋元名片上的全部內容。

  沒做過老師的人,想必難以理解為人師的那份感受。對于潘懋元來說,與“一代宗師”的稱謂相比,他更偏愛“人民教師”。

  潘懋元,一生簡單,唯教書為其大愛。15歲開始從教,至今已79年。他常說:“我對物質生活已經(jīng)無所求,唯求得天下英才而育之!

  提及育人,潘懋元有著一整套系統(tǒng)和方法,即“學習—研究—教學實踐”三位一體的課程教學法。

  潘懋元的學生都知道,先生要完成一門課程,必須要經(jīng)過4個環(huán)節(jié):首先是總體組織課程,對課程做必要說明,并推薦參考書目;其次是從課程中選取幾個基礎話題進行深入講解;經(jīng)過一輪教學后,結合一兩個重點話題進行自由學習與研究;最后對每個人的作業(yè)進行評定,挖掘學生的優(yōu)點與潛力。

  幾乎所有的學生都有這樣的感受:“做老師的學生,很幸福。”幸福感,這可能就是教學相長,師生相處的最美好的感受吧。

  潘懋元一直認為,教師是最能給人帶來幸福感的職業(yè),他常說,“我一生最為欣慰的是,我的名字排在教師的行列里”。

  在潘懋元近80載的教書育人生涯中,培養(yǎng)了一大批高等教育研究人才和高等教育領導人才。僅在國內,全國主要高等教育研究單位幾乎都有他的學生,而且大多是學科帶頭人和骨干,在各級各類高校中他的一批學生身居書記、校長職位,將先生所教授的教育與辦學思想付諸實踐。他們中的很多人表達了這樣的共識:“我們是讀潘先生的書學會當大學領導的!

  人不下鞍,馬不停蹄,潘懋元,仍在路上。

  教導學生“欲為學,先做人”

  教育的真諦是什么?潘懋元說:“為師所以傳道、授業(yè)、解惑,在此基礎上,還有一個境界,就是發(fā)現(xiàn)‘人的價值’,發(fā)現(xiàn)學生的價值,尊重學生的選擇,方能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

  作為潘懋元的弟子,一定都記得先生的教誨:

  不能夠隨聲附和,要敢為天下先,要關注現(xiàn)實;要學會包容,提升自己而不是打擊別人;同時不要刻意追求“高深”,不要以為寫出來的東西別人看不懂就表示你的水平高,要深入淺出,由博返約……

  在這些辯證關系中,我們讀懂的,不僅是潘懋元的教育理念,更是潘懋元一生的為人品格。

  欲為學,先做人。潘懋元自己如此,也叮囑眾多弟子這般。

  幾件小事很具代表性:

  廈門大學有一個堅持多年的學術傳統(tǒng)——周末學術沙龍,其首創(chuàng)者,正是潘懋元。早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潘懋元就在每周六晚上,邀請學生們到家中進行學術沙龍。沙龍舉辦時,潘懋元總是選擇坐在門口,點燃一支煙,聽弟子們的討論。之所以選擇坐在門口,是因為潘懋元信奉“青出于藍而勝于藍”,允許學生與導師有不同的意見!白杂捎懻,平等對話,啟迪思維,追求真理”的沙龍學術原則,已成為廈門大學寶貴的學術傳統(tǒng)。

  1999年,廈門遭遇特強臺風。為了不耽誤上課,已79歲高齡的潘先生赤著腳、步履蹣跚地走進教室。1994年春,潘懋元被聘為汕頭大學兼職教授,月薪6000元,他僅拿1000元作為來往旅途費用和生活開支,余下的5000元悉數(shù)捐獻給當時還缺乏科研經(jīng)費的廈大高教所。2000年80壽辰時,潘懋元從個人積蓄中拿出近20萬元設立“懋元獎”,每年在廈大校慶期間對那些優(yōu)秀年輕師生給予獎勵。2006年,在廈大85周年校慶時,潘懋元又捐款25萬元,其中20萬元指定用于“懋元獎”,成為在校教師中個人捐款數(shù)額最大的一筆……

  在學生眼中,潘懋元不僅是一個導師,還是做人的航標。正如他自己常說的,“導師對學生在專業(yè)知識上的具體幫助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方向上的指引、方法上的點撥及人格上的影響。”

  今年教師節(jié)前夕,潘懋元當選為全國教書育人楷模,而且是年齡最長的一位,當記者問及感受,潘懋元說自己很幸福,“我是‘播種者’,又是‘收獲者’,得英才而育之,這是一名老師的最大快樂。”

  

  記者手記

  教育的真諦是什么?

  在若干種答案中,潘懋元的最簡約,卻最深刻。

  潘懋元說,“為師的至高境界,是發(fā)現(xiàn)‘人的價值’,發(fā)現(xiàn)學生的價值,尊重學生的選擇,方能發(fā)揮他們的創(chuàng)造力。”

  所謂“人的價值”,記者理解,關乎人之存在、發(fā)展,關乎教育的目的、途徑與手段,更關乎人的精神自由。

  正因這樣,潘懋元教育學生不隨聲附和,不刻意追求“高深”。唯如此,才能在為人、為學的過程中,體現(xiàn)人之高格,體現(xiàn)思想的獨立,體現(xiàn)質樸簡約的為學之本。

  大道至簡,在充斥浮躁與喧囂的當下,這當是最為寶貴的吧。


  《 人民日報 》( 2014年10月07日 02 版)

(責編:趙晶)
RM新时代APP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