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進展情況
主要內(nèi)容:
(一) 研究計劃總體執(zhí)行情況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
本項目立項以后,立即啟動了研究的各項工作。課題組于2018年4月14日在蘭州大學舉行了開題論證會,與會專家黨圣元研究員、趙憲章教授、譚好哲教授、丁國旗教授、宋偉教授、季水河教授以及賴大仁教授等對項目進行具體評議,高度評價了課題研究的意義,認為課題組準備充分,前期研究基礎良好,機制保障措施有力,有望取得高質(zhì)量的標志性研究成果,并從研究內(nèi)容、研究思路、研究目標、研究成果等方面對課題研究做出了總結評議,對課題研究定位、問題選擇及研究成果的呈現(xiàn)方式等方面提出了建設性意見。專家組進行了認真討論和表決,一致同意項目通過開題,并對項目實現(xiàn)理論創(chuàng)新和現(xiàn)實意義寄予厚望。
自開題以來,課題組在“人類命運共同體與絲路審美文化中外互通”“文明互鑒與絲路審美文化的流動性”“民心相通與絲路審美文化的感覺共同體”“絲路審美文化互通與審美品味的生成”“絲路審美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等諸多問題域中逐漸聚焦問題。從物質(zhì)、圖像、文學、活態(tài)以及創(chuàng)意等審美載體的形式上對絲路審美文化的復雜形態(tài)進行區(qū)分,概括了絲路審美文化的屬性特征,比如“多元系統(tǒng)性”“歧感共通性”“熔鑄生成性”“活態(tài)空間性”“歷史物質(zhì)性”“事件流動性”和“融通生產(chǎn)性”等多重屬性,并且對其范式論意義進行闡述,對絲路審美文化的原生與再生及其生產(chǎn)機制展開跨學科研究,“深描”絲路審美文化中外互通的層次結構,不斷探索理論創(chuàng)新的方法和研究路徑,已經(jīng)取得了實質(zhì)性的研究進展。截至目前,課題組已經(jīng)出版學術專著3部,譯著1部,發(fā)表論文88篇,其中英文論文11篇,A&HCI論文1篇,CSSCI (包括擴展版)論文26篇,被《中國社會科學文摘》轉(zhuǎn)載1篇,被人大復印資料全文轉(zhuǎn)載3篇;首席專家圍繞項目研究組織叢書2套,已經(jīng)出版1部,即將出版5部;依托項目研究,主辦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Studies”和國內(nèi)輯刊《絲路審美文化研究》并由項目首席專家擔任主編,在《西北民族大學學報》主持“絲路審美文化”學術專欄;主辦學術研討會共7次,其中國際會議2次,國內(nèi)會議5次;建設“絲綢之路審美文化專題數(shù)據(jù)庫”,開通“絲路審美文化互通”微信公眾號平臺;田野調(diào)查涉及比利時、法國、俄羅斯、日本等多個國家;舉辦“絲路審美文化高級研修班”1期,即將舉辦第2期。項目研究在多個方面都取得了重要進展。
各子課題進展情況分述如下:
1.第一子課題“絲路物質(zhì)審美文化中外互通問題研究”由上海交通大學葉舒憲教授負責。
該子課題的問題研究在以下四個方面取得進展:其一,絲路審美文化的屬性特征問題研究。絲路審美文化是與絲路相關聯(lián)、緣絲路而生發(fā)、因絲路而熔鑄,體現(xiàn)于物質(zhì)、圖像、文學、行為(活態(tài))、創(chuàng)意等領域的文化。在“絲綢之路”這個廣袤深邃的歷史地理空間,審美文化的中外互通構成了一個復雜龐大的“多元系統(tǒng)”,穿梭滲透于人類文化的各個分支,會通集聚為知識生產(chǎn)和資本分配的新場域,在民心相通、人文化成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過程中發(fā)揮基礎功能與樞紐作用,對其“多元系統(tǒng)性”“歧感共通性”“活態(tài)空間性”“熔鑄生成性”“歷史物質(zhì)性”“事件流通性”和“融通生產(chǎn)性”等屬性特征有了深入的研究,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張進的《論絲路審美文化的屬性特征及其范式論意義》(《思想戰(zhàn)線》2019年第4期);張進等的《融通中外的絲路審美文化》(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2019年7月)等。其二,絲路審美文化中外互通問題中的基礎理論與方法論問題研究。梳理絲路物質(zhì)審美文化研究中的馬克思主義思想資源與理論方法,考察物質(zhì)文化的蘊含、物質(zhì)文化研究的馬克思主義范式,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張進與姚富瑞的《馬克思主義視域中的物質(zhì)媒介研究》(《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8年第3期)、張進和張同德的《理解物質(zhì)文化》(甘肅教育出版社2018年5月)等。其三,絲路審美物質(zhì)與絲路共同體的問題研究。探究作為生活及生產(chǎn)資料的審美物質(zhì)與審美共同體,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張進與李日容的《物性存在論》(《世界哲學》2018年第4期)、張進與王曉婷的《后現(xiàn)代科學視域中“物的返魅”》(《跨文化研究》2017年第2輯)等。其四,物的絲路旅行與物的倫理性問題研究。探究絲路物質(zhì)審美文化互通中物的審美表征及其意義生成,考察物的意義生產(chǎn)與消費中的倫理性問題,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張進與姚富瑞的《物的倫理性》(《南京社會科學》2018年第4期)、信毅的《宗教性裝飾睡蓮紋樣形成之探源》《從神圣到世俗:絲路外來植物睡蓮在中國文化中的意義獲得》(《融通中外的絲路審美文化》2019年7月;《絲路審美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等。
2.第二子課題“絲路圖像審美文化中外互通問題研究”由蘭州大學王大橋教授負責。
該子課題的問題研究在以下四個方面取得進展:其一,絲路圖像的生產(chǎn)和再生產(chǎn)機制問題研究?疾熳鳛榻z路審美文化熔鑄結晶的圖像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差異性,探討絲路圖像、影像和聲像的審美變形機制,揭示文化創(chuàng)意時代圖像的意義系統(tǒng)在構建審美共通感過程中的文化符號價值,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王大橋和陳曉彤的《飛天圖像與絲路審美文化的再生產(chǎn)機制》(《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9年第4期》)等。其二,絲路審美文化中的視覺政治問題研究。探討各國在表述“絲綢之路”這一“歷史事件”時,其影像敘事模式、維度和手法上的差異性,剖析蘊含其中的符號協(xié)商、表征撥用和審美認同等問題,揭示世界范圍內(nèi)絲路審美資本分配的新動向和新趨勢,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張進與蒲睿的《絲綢之路上的話語政治與影像政治》(《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9年第4期)等。其三,絲路審美文化中的審美表達問題研究。集中考察絲路審美文化的時空造境、創(chuàng)意表達、審美認同、情感結構等維度,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陳響園與邵思源的《<又見敦煌>:絲路精神的審美表達與情感認同》(《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9年第4期)、缐會勝的《絲路獅文化的呈獻、表征與特征》(《融通中外的絲路審美文化》2019年7月)、徐滔的論文《駱駝在隋唐時期的圖文表征》(《絲路審美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聶成軍的The Grotesque Body and Its Representational Dimensions: From A Chinese Perspectiv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Studies,2019年第2期)等。其四,絲路圖像審美文化中外互通史前史問題研究。在絲路審美文化中外互通大視野下研究問題,將研究視角擴展到史前藝術史,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史曉明的《試論阿勒泰山區(qū)洞穴彩繪巖畫的作者來源——以基因信息為基點》(《新疆藝術(漢文)》2018年第5期)、斯捷潘諾夫與司俊琴的《另一種視角:中國學生眼中的俄羅斯繪畫》(《絲路審美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王璞的《河西走廊史前東西互通審美文化研究》(《絲路審美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等。
3.第三子課題“絲路文學審美文化中外互通問題研究”由蘭州大學李利芳教授負責。
該子課題的問題研究在以下四個方面取得進展:其一,文學生產(chǎn)與絲路審美文化的再生和衍生問題研究。圍繞絲路沿線文學審美文化及其中外互通問題,探究文學經(jīng)典的重構問題,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馮玉雷與馮雅頌的《新時期敦煌文學的建構與發(fā)展》(《蘭州大學學報》2018年第3期)、王志鵬的《玉門關在唐詩中的歌唱及其文學意義》(《融通中外的絲路審美文化》2019年7月)等。其二,文學的跨語際、跨媒介旅行與審美意義生產(chǎn)問題研究。揭示文學經(jīng)典的絲路旅行與審美意義的再生產(chǎn),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李琴的《新世紀外國通俗文學漢譯研究》(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19年2月)、許棟梁的《超越他者形象的“西域”:空間生產(chǎn)、文化間性與審美融通》(《融通中外的絲路審美文化》2019年7月)等。其三,絲路文學審美文化的理論基礎與方法論問題研究。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張進與張丹旸的《從文本到事件——兼論“世界文學”的事件性》(《中國社會科學文摘》2018年第9期)、張進與蒲睿的《從文學語言論到文學述行論——論述行語對文學諸要素的闡連功能》(《中外文化與文論》2019年第2期)、張進和許棟梁的Meta-comparison and the Ethical Unconsciousness of Comparative Literatu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Studies,2018年第1期)等。其四,絲路文化互通與絲路文學的美學意義研究。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司俊琴的《中亞東干文學中鄉(xiāng)村敘事的流變與俄羅斯文學資源》(《融通中外的絲路審美文化》2019年7月)、王萍的《<多元文化交流視野下的五涼文學研究>》(《甘肅高師學報》2018年第6期)等。
4.第四子課題“絲路活態(tài)審美文化中外互通問題研究”由比利時魯汶大學和安特衛(wèi)普大學的Ching Lin PANG(彭靜蓮)教授負責。
該子課題的問題研究在以下四個方面取得進展:其一,絲路活態(tài)文化中的審美風尚問題研究。探究絲路風尚審美文化的流通,從理論上揭示絲路風尚審美文化的多元系統(tǒng),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張進的《論絲路風尚審美文化中外互通的多元系統(tǒng)》(《融通中外的絲路審美文化》2019年7月)、張進的On the Poly-system of the Silk Road Aesthetic Culture(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Studies,2019年第2期)、姚富瑞的《趣味與時尚:絲路審美領域和表意性的物質(zhì)性》(《絲路審美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等。其二,絲路活態(tài)審美文化與感覺共同體的構建問題研究。通過牛肉面、茶葉等對人的味覺感知系統(tǒng)的重塑,探究多元雜糅的味覺感知體系與情感的、文化的共通體的有機融合,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王大橋與漆飛的Lanzhou Beef Noodles:Taste Community and the Fluidity of the Silk Road Aesthetic Culture(《蘭州牛肉面: 絲路審美文化的互通與味覺共同體的建立》,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Studies,2018年第1期)、斯別蘭斯卡婭與司俊琴的《西伯利亞和茶葉大通道,兼論俄羅斯的茶文化》(《絲路審美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等。其三,絲路活態(tài)審美文化中的審美習俗問題研究。揭示文化碰撞中的情感結構、身份認同等方面的問題,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彭靜蓮與石甜的《把握商機,還是“飲食色情”?——比利時安特衛(wèi)普市的中餐館》(《絲路審美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等。其四,絲路活態(tài)審美文化中的展演問題研究。集中探索絲路演藝文化的施事性,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王萍的《玉壘花燈戲:社區(qū)移民的文化記憶與傳承》《玉壘花燈戲表演劇目特點芻議》(《中國社會科學報》2018年12月)、《民間文學對民間小戲研究的理論貢獻》(《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9年第1期)等。
5.第五子課題“絲路創(chuàng)意審美文化中外互通問題研究”由中國人民大學的金元浦教授負責。
該子課題的問題研究在以下四個方面取得進展:其一,絲路創(chuàng)意審美文化中的中國形象問題研究。回觀了中國豐厚的傳統(tǒng)文化和近現(xiàn)代的歷史遭遇,指出“文化中國”是描繪中國文化且對中華民族擁有廣泛影響的新概念,“文化中國”國家形象的建立為中國的偉大復興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國際形象,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金元浦的Cultural Renaissance and the International Image of “Cultural China”(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Studies,2019年第2期)、陳開舉的Reconstructing Chinese National Image under Dual Socio-Cultural Transformations: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High-Speed Rail and WeChat(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Studies,2018年第1期)等。其二,絲路創(chuàng)意文化中的審美消費問題研究。在審美文化中外互通的大視野下探討了全球化時代中國創(chuàng)意審美文化在電影領域的衍生和再生,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楊靜等的Imagining Globalization in a Chinese Chick Flick(Literature/Film Quarterly,2019年第1期,A&HCI)、楊靜的Hollywood’s Presentation of Ethnic Heritage in The Joy Luck Club(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Studies,2019年第2期)等。其三,絲綢之路文化資源再利用與創(chuàng)意審美文化問題研究。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柴冬冬的《絲綢之路文化資源再利用與創(chuàng)意審美文化范式的出場》(《融通中外的絲路審美文化》2019年7月)、戴建國的《遺產(chǎn)與身份:西安城市事件的設計與城市營銷》(《絲路審美文化研究》2019年第1期)等。其四,絲路圖像審美文化中的熔鑄共生問題研究。探討全球化時代中國創(chuàng)意審美文化在視覺領域的衍生和再生,廣泛汲取絲路審美文化資源,以共享的審美物質(zhì)載體溝通多元的文化要素,從而促進絲綢之路文化群體的互通和交流,呈現(xiàn)共生并存的審美經(jīng)驗。在多元的審美文化交流中諸文化經(jīng)驗相互疊合,通過舞蹈、圖像和音樂刺激視聽覺,多元的文化熔鑄為一體的審美藝術品,最終在審美文化的交融中生發(fā)熔鑄為全人類的“審美共同體”,這方面的研究成果有:王大橋與劉晨的Silk Road, Flower Rain: Sino-foreign Inter-exchange and Multivariate Overlapping of the Silk Road Aesthetic Culture(《<絲路花雨>:絲路審美文化的中外互通和多元疊合》,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Studies,2019年第2期)、陳開舉等的Death of the Video Shop: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mmercial Circulation of Art Products in the Digital Era Based on the Field Investigation of Guangdong Audiovisual Cit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Studies,2019年第2期)等。
總之,自項目立項以來,本項目研究計劃總體執(zhí)行及各子課題進展情況良好,取得了重要的階段性研究成果,國際合作、學術會議、學術交流、調(diào)研數(shù)據(jù)整理運用、文獻資料收集梳理以及成果宣傳推介諸項工作進展順利。
(二)調(diào)查研究及學術交流情況
1.調(diào)研數(shù)據(jù)整理運用及文獻資料收集整理
組織項目組成員赴絲路沿線國家,如比利時、法國、俄羅斯、日本和中國境內(nèi),進行了多次審美文化資源調(diào)查活動,收集到部分絲綢之路歐洲段、東南亞段及絲綢之路史前史等重要的一手資料。
2018年11月,首席專家張進帶領項目組成員一行5人赴比利時安特衛(wèi)普、布魯塞爾和法國巴黎進行絲路審美文化考察活動。
2018年1月,受項目組委托和資助,第四子課題負責人Ching Lin PANG(彭靜蓮)教授一行3人赴日本對作為重要的絲路審美文化的蘭州(馬子祿)牛肉面在日本的運營和傳播情況進行人類學調(diào)查,獲得了重要的一手資料。
2018年10月,項目組第二子課題負責人王大橋教授赴俄羅斯圣彼得堡艾爾米塔什博物館進行了相關資料檢索和收集工作。
2018年8月,首席專家張進、第四子課題負責人Ching Lin PANG(彭靜蓮)與部分課題組成員赴馬家窯、榆中和蘭州市重要文化空間進行系列田野調(diào)查,為課題研究收集了部分重要的一手資料。
2019年4月,首席專家張進、第四子課題負責人Ching Lin PANG(彭靜蓮)、第二子課題負責人王大橋、課題組成員向麗、Priscilla帶領項目組成員一行10數(shù)人分赴河西走廊這一史前絲路最開放的“文化接觸帶”進行審美文化資源的系統(tǒng)調(diào)查,召開項目推進會分會,并與玉門博物館等地方相關機構建立了深度合作關系,收集了大量的一手資料。
2.學術會議、學術交流及國際合作
2018年1月,項目組在蘭州大學召開了由部分子課題負責人及相關成員共15人參加的寒假工作會議,確定項目規(guī)劃,全面啟動項目研究工作。
2018年4月,項目組在蘭州大學召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絲路審美文化中外互通問題研究開題報告會暨中國經(jīng)驗的審美表達”學術研討會。
2018年8月,“絲路審美文化高級研修班”第1期在蘭州大學舉行,由項目組彭靜蓮教授和張進教授主講。
2018年8月,項目組在蘭州大學召開“絲路審美文化中外互通問題研究推進會議”。
2018年11月,項目組與安特衛(wèi)普大學和浙江大學在比利時安特衛(wèi)普聯(lián)合舉辦了以“時尚研究、美學與飲食文化的轉(zhuǎn)譯過程:比利時、中國和日本為例”為主題的“中歐絲路審美文化雙邊高層論壇”。
2019年4月,“絲路審美文化中外互通問題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暨項目推進會”在蘭州召開。
2019年4月,項目組在玉門博物館召開“絲路審美文化中外互通問題研究國際學術研討會玉門分論壇”。
(三)成果宣傳推介情況(成果發(fā)布會、《工作簡報》報送情況、國家社科基金?陡寮安捎们闆r等)
1.召開階段性發(fā)布會
2019年7月20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絲路審美文化中外互通問題研究”階段性成果發(fā)布會在蘭州大學舉行,來自中國社會科學院、華東師范大學、敦煌研究院、西北師范大學、西北民族大學、北方民族大學、蘭州交通大學、甘肅政法大學、蘭州城市學院、甘肅教育社等高校和科研院所的專家學者,以及來自中國教育報、鳳凰網(wǎng)、甘肅日報、甘肅電視臺、蘭州晨報等新聞媒體的記者,共計五十余人出席了發(fā)布會,并就絲路審美文化研究中的方法論問題進行了專題研討。中國社會科學院《丁國旗研究員、蘭州大學副校長沙勇忠教授、蘭州大學李利芳教授對項目取得的成果表示高度贊賞。
發(fā)布會以及立項以來的項目研究進展情況受到人民網(wǎng)、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報)、中國日報網(wǎng)、中國教育新聞網(wǎng)、中青在線等國家媒體和省市電視媒體的廣泛報道。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及其海外版以“充分挖掘絲路審美文化資源”為題報道了張進與金元浦教授、彭修銀教授的學術討論;金元浦教授與張進教授分別就“絲路審美文化與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及“推進絲路審美文化中外互通”接受了科學網(wǎng)和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的專訪,產(chǎn)生了良好的社會影響。
2.開通微信公眾號平臺
本項目成員分散在世界多地,為了實現(xiàn)項目研究資料信息的共享和互通,項目組開通了“絲路審美文化互通”微信公眾號平臺,為項目研究成果的推介提供了必要的平臺保障。
(四)研究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改進措施,研究心得、意見建議
1.研究心得與意見建議
項目組在課題研究的推進過程中,主動對接國家戰(zhàn)略,加強國家重大項目的輻射力,建設絲路審美文化共同體以輔翼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工程,這是項目之所以進展順利的重要根基,也是項目今后研究中需要始終堅持的方向。
項目成果之所以進展順利,得益于國際學術長效合作機制的建立。項目組與比利時魯汶大學和安特衛(wèi)普大學聯(lián)合創(chuàng)辦了“中歐絲路審美文化雙邊高層論壇”,已舉辦第1屆(2018年11月,比利時安特衛(wèi)普),第2屆擬于2019年11月在中國蘭州舉辦;項目組與比利時魯汶大學和安特衛(wèi)普大學的彭靜蓮團隊共同創(chuàng)辦“絲路審美文化高級研修班”,已舉辦第1期(2018年8月,中國蘭州),第2期將于2019年8月在蘭州大學舉辦。
依托重大項目,項目組創(chuàng)辦學術期刊。于2018年創(chuàng)辦以發(fā)表絲路審美文化中外互通問題研究成果為主要欄目的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Studies”,每年出版2期,已出版兩期,已刊載10余篇國內(nèi)外學者有關絲路審美文化的研究成果;創(chuàng)辦了國內(nèi)學術輯刊《絲路審美文化研究》,已出版第1輯。另外,在《西北民族大學學報》開辟了“絲路審美文化”學術專欄。這些工作在引導研究方向,凝聚研究問題以及建設學術團隊等方面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2.主要問題及改進措施
自立項一年多以來,整個研究團隊的研究水平顯著提升,但依舊存在一些問題。由于課題本身的前沿性較強,研究對象處于不斷的發(fā)展和變化中,因而團隊的研究方法仍需進一步提高和規(guī)范化
二、研究成果情況
主要內(nèi)容:
1.張進:《論絲路審美文化的屬性特征及其范式論意義》
該文原刊于《思想戰(zhàn)線》2019年第4期!敖z路審美文化”廣義上是指與絲路相關聯(lián)、緣絲路而生發(fā)、因絲路而熔鑄的,體現(xiàn)于物質(zhì)、圖像、文學、行為(活態(tài))、創(chuàng)意等領域的現(xiàn)象和產(chǎn)品中的文化。在“絲綢之路”這個廣袤深邃的歷史地理空間,審美文化的流通,構成了一個復雜龐大的“多元系統(tǒng)”,穿梭滲透于人類文化的各個分支,會通集聚為知識生產(chǎn)和資本分配的新場域,以其“多元系統(tǒng)性”“歧感共通性”“活態(tài)空間性”“熔鑄生成性”“歷史物質(zhì)性”“事件流通性”和“融通生產(chǎn)性”等屬性特征,在民心相通、人文化成和人類命運共同體建構過程中發(fā)揮基礎功能與樞紐作用。文章對絲路審美文化屬性特征的歸納和論述,也是對相關研究領域存在的思維盲區(qū)的診斷,同時還是對我們所希冀的方法論和新范式的闡述。方法論的意義就在于,它能與研究對象相契合;范式的意義并不局限于方法論層面,而是涵攝了世界觀、思想理論、方法手段和價值準則。進而言之,“范式”并不只是對已有研究對象的重新審視方式,而是對研究對象的重新構筑和系統(tǒng)“深描”。“絲路審美文化”抑或是研究對象與研究范式之“一幣兩面”的同時彰顯。
2.張進等著:《融通中外的絲路審美文化》
該書2019年7月由知識產(chǎn)權出版社出版(40萬字),以“絲路審美文化問題研究”為核心,主要探討絲路審美文化研究的價值取向、基本立場,以及“民心相通”問題與審美品味生產(chǎn)作為經(jīng)濟增長動因問題;考察絲路沿線那些具有一定審美內(nèi)容和審美維度的物的流通和交往活動,如何形成“絲綢之路感覺共同體”并進而促進“民心相通”,最終成為“人類命運共同體”建設的基礎和根柢;進而揭示絲路審美文化在沿線民族文化“人文化成”過程中的“意義結構”和“生成機制”;同時試圖建構絲路審美文化的理論體系和方法論基礎。該書2019年7月在蘭州大學舉辦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絲路審美文化中外互通問題研究”階段性成果發(fā)布會上發(fā)布,受到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今日頭條、甘肅科技報等媒體的廣泛報道,具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力。
3.金元浦:Cultural Renaissance and the International Image of “Cultural China”
Cultural Renaissance and the International Image of “Cultural China”(《文化復興和“文化中國”的國際形象》)原刊于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Studies”2019年第2期。隨著全球化進程的不斷加速,文化交流越來越頻繁,文化全球化成為文化發(fā)展的一種趨勢。新時期絲綢之路的再發(fā)現(xiàn),帶動了“絲路審美文化”的研究,其內(nèi)在的文化因素在互通互建、此消彼長的過程中,為審美文化的流通提供了強大的交流場域。互聯(lián)互通的文化交流語境促使我們重新思考新的文化復興策略和中國國家形象建設途徑。文章在對文化全球化進行詳細解讀的過程中,指出正是文化全球化和跨文化交流打破了西方主流文化的單向傳播模式,為構建全球平等的公共區(qū)域或公共空間提供了平臺,刺激了文化的復興。在這種語境中,作者回觀了中國豐厚的傳統(tǒng)文化和近現(xiàn)代的歷史遭遇,指出“文化中國”是描繪中國文化且對中華民族擁有廣泛影響的新概念,“文化中國”國家形象的建立為中國的偉大復興創(chuàng)造了良好的國際形象。
4.王大橋、漆飛:Lanzhou Beef Noodles:Taste Community and the Fluidity of the Silk Road Aesthetic Culture
Lanzhou Beef Noodles:Taste Community and the Fluidity of the Silk Road Aesthetic Culture(《蘭州牛肉面:絲路審美文化的互通與味覺共同體的建立》)原刊于“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Studies”2018年第1期。該文探討作為一種典型的融合型食物的蘭州牛肉面如何將不同民族、不同信仰與不同文化融合在關于味覺的共同體中。作者通過文化深描法考察蘭州牛肉面的物質(zhì)構成基礎,發(fā)現(xiàn)域外農(nóng)作物小麥、辣椒以及各種香料在傳入中國的過程中,不斷與本土農(nóng)作物和地方烹飪方法融合,改寫并重塑了絲路沿線人民的飲食習慣與味覺感知方式,實現(xiàn)了“自我”文化與“他者”文化的有機融合。蘭州牛肉面的物質(zhì)形態(tài)本身、飲食行為與文學作品、圖像、影像、音樂中的藝術符碼共同建構起食物的味覺表征系統(tǒng),塑造城市文化記憶并呈現(xiàn)日常審美經(jīng)驗。在全球移民化浪潮和“一帶一路”背景下,牛肉面通過對人的味覺感知系統(tǒng)的重塑實現(xiàn)了“舌尖上的文化共享”,因此味覺的共同體亦是情感的共同體。多元雜糅的味覺感知體系與情感的、文化的共通體有機融合,構成當代文化語境中的“歧感的共同體”。
5.張進等:“絲路審美文化中外互通問題研究”專題系列論文
該系列發(fā)表于《西北民族大學學報》2019年第4期“絲路審美文化”專欄,是對絲路衍生再生類審美文化產(chǎn)品及其涉及的“多元系統(tǒng)性”“歧感共通性”“活態(tài)空間性”“熔鑄生成性”“歷史物質(zhì)性”“事件流通性”和“融通生產(chǎn)性”等問題的集中探討。張進、蒲睿的《絲綢之路上的話語政治與影像政治》以中國、日本、美國、英國等國家的主流電視媒體推出的“絲綢之路”紀錄片為中心,探討各國在表述“絲綢之路”這一“歷史事件”時,其影像敘事模式、維度和手法上的差異性,剖析蘊含其中的符號協(xié)商、表征撥用和審美認同等問題,揭示世界范圍內(nèi)絲路審美資本分配的新動向和新趨勢。王大橋、陳曉彤的《飛天圖像與絲路審美文化的再生產(chǎn)機制》考察作為絲路審美文化熔鑄結晶的飛天圖像在不同歷史時期的差異性,探討飛天圖像、影像和聲像的審美變形機制,揭示文化創(chuàng)意時代飛天圖像的意義系統(tǒng)在構建審美共通感過程中的文化符號價值。陳響園、邵思源的《<又見敦煌>:絲路精神的審美表達和情感認同》集中考察絲路情境體驗劇《又見敦煌》的時空造境、創(chuàng)意表達和審美認同等藝術特征,分析新生的敦煌意象所承載的絲路精神、集體記憶和情感結構,揭示多重表征下的敦煌意象在審美創(chuàng)意空間中延展升華的動力系統(tǒng)。
6.張進、姚富瑞:《馬克思主義視域中的物質(zhì)媒介研究》
該文原刊于《中國人民大學學報》2018年第3期!皩徝牢幕笔墙楹酢暗馈迸c“器”、理論與實踐、科技與道德之間的特殊文化形態(tài)。已有的研究,或一頭扎進“道”的層面,在觀念、理論和形而上向度展開;或一心撲向“器”的層面,在經(jīng)濟、實用和器物向度探討。而對介乎“道”與“器”之間的“審美文化”的研究,恰恰有所忽略,對于絲路沿線審美文化資源中外互通問題的研究更是遠遠不夠。出于解決這一困境的目的,提供“絲路物質(zhì)審美文化中外互通問題研究”的方法論,文章從馬克思主義視域出發(fā)重新梳理出物質(zhì)媒介研究的三條路徑:首先是在物對人的控制與支配意義上來不斷批判資本主義物化結構,關注的是媒介作為一種強權集團代理(政治或商業(yè),精英或階級)的角色問題,這就涉及到如何理解絲路審美文化研究中出現(xiàn)的影像政治、話語政治等問題;其次是在物對人的提高與促進意義上,來理解新技術與新媒介對大眾、文化的影響,在此促使我們重新思考物在絲綢之路上扮演的角色問題;最后是在人與物雙向演進和互動的意義上來探究媒介文化。這些研究路徑啟發(fā)我們在對“絲綢之路”研究過程中超越“道”“器”二分的壁壘,著重“審美文化”這一居間層的研究。
7.楊靜等:Imagining Globalization in a Chinese Chick Flick
該文原刊于美國出版的A&HCI英文刊物“Literature/Film Quarterly”2019年第1期。Imagining Globalization in a Chinese Chick Flick(《想象全球化:以中國小妞電影為例》)在“絲路審美文化中外互通問題研究”的大視野下,探討了全球化時代中國創(chuàng)意審美文化在電影領域的衍生和再生,具有重要的參照意義。文章以《滾蛋吧!腫瘤君》為主要研究對象,探討好萊塢小妞電影模式對中國小妞電影創(chuàng)作的影響。以女性為主導的都市浪漫電影的激增是中國電影商業(yè)轉(zhuǎn)型期間的一個重要現(xiàn)象,這種轉(zhuǎn)型既受到好萊塢小妞電影模式的影響,也擁有本土化特色。影片以好萊塢女性電影為范例,對本土素材進行包裝,為探索中國人的欲望、希望和焦慮提供了一個寶貴的窗口。通過與主流話語的協(xié)商共生以及與國際社會的談判,《滾蛋吧!腫瘤君》在歷史的結合點上創(chuàng)造了身份形成的共同基礎,它既塑造又適應了國際化、未來化的公眾和主流的想象。
8.李琴:《新世紀外國通俗文學漢譯研究》
《新世紀外國通俗文學漢譯研究》2019年2月由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出版。該書在“絲路審美文化中外互通問題研究”的大視野下,始終強調(diào)國外與國內(nèi)語境、文化與詩學語境、創(chuàng)作實踐與批評活動之間的“互動”“對話”、相互作用和雙向選擇,為絲路文學審美文化中外互通問題研究提供了方法論參照。作者緊跟社會歷史發(fā)展步伐,立足新的文藝文化現(xiàn)實,選取新出現(xiàn)的議題和論域,對新世紀以來世界范圍內(nèi)通俗文學及其翻譯的再次勃興做出了及時和全面的研究論析,對新世紀以來外國通俗文學與中國本土通俗文學之間的互動共成關系進行了深入細致的探討闡發(fā)。在研究內(nèi)容、研究方法和研究結論上,該書都取得了重要的創(chuàng)獲,為絲路審美文化中外互通問題研究增添了新內(nèi)容、新方法和新觀點,也提出了新問題、新議題和新論域。
9.馮玉雷、馮雅頌:《新時期敦煌文學的建構與發(fā)展》
該文原刊于《蘭州大學學報》2018年第3期。敦煌文學作為“絲路審美文化”中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具有重要研究價值。敦煌在兩千多年的發(fā)展變遷中形成了多元、包容、和諧的文化體系,無論是歷史、宗教、政治,還是文化方面,都能夠為文藝創(chuàng)作提供豐富的素材,因而對敦煌文學的研究是“絲路審美文化”研究的題中之義。廣義來看,除敦煌文獻遺存外,敦煌文學還包括見載于史籍、漢簡、碑銘等媒介之上,主要以絲綢之路甘肅段為創(chuàng)作題材的古代文學作品和文學現(xiàn)象,甚至還可以涵括近代和現(xiàn)當代考古學家、地理學家、探險家、旅行家、記者、作家、詩人等以絲綢之路甘肅段為創(chuàng)作題材的文學作品或文學現(xiàn)象。在新的歷史時期,絲綢之路這條著名的文化線路作為一種新的文化遺產(chǎn)類型,越來越受到國際社會的關注。充分開發(fā)利用絲綢之路文化資源,通過文學作品、藝術片、紀錄片、電影、電視劇、動漫作品等多種形式挖掘和表現(xiàn)敦煌、絲路文化,有利于推動甘肅文化產(chǎn)業(yè)發(fā)展。
10.史曉明:《試論阿勒泰山區(qū)洞穴彩繪巖畫的作者來源——以基因信息為基點》
該文原刊于《新疆藝術(漢文)》2018年第5期。文章在“絲路審美文化中外互通問題”的大視野下,通過基因數(shù)據(jù)將研究視角擴展到史前藝術史,探索新疆阿勒泰史前舊石器時代洞穴彩繪巖畫及作者的來龍去脈。作者通過詳細的文獻材料和他人的考古發(fā)現(xiàn),試圖說明阿勒泰山區(qū)的舊石器時代的洞穴彩繪巖畫可能并非源自歐洲,它的源頭極有可能直接源于走出非洲的后裔人群。并進一步闡明非洲是人類的發(fā)源地,現(xiàn)代智人的共同祖先——非洲亞當和夏娃,在走出非洲之前,巖畫就作為一種原始文化遺存,誕生在非洲大陸并隨著他們的足跡遍及四面八方,這也就是巖畫在舊石器時代晚期為何普遍存在于世界各地的一般性理由。文章對阿勒泰山區(qū)史前舊石器時代的洞穴彩繪巖畫來源的探討,正是絲路審美文化熔鑄生成和融通生產(chǎn)的具體體現(xiàn)。作者以基因數(shù)據(jù)研究史前藝術史,是“絲路審美文化中外互通問題研究”的一個典型的個案。
11.王大橋、劉晨:Silk Road, Flower Rain:Sino-foreign Inter-exchange and Multivariate Overlapping of the Silk Road Aesthetic Culture
Silk Road,F(xiàn)lower Rain:Sino-foreign Inter-exchange and Multivariate Overlapping of the Silk Road Aesthetic Culture(《絲路花雨》:絲路審美文化的中外互通和多元疊合)原刊于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Studies”2019年第2期。文章在“絲路審美文化中外互通問題研究”大視野下,探討了全球化時代中國創(chuàng)意審美文化在舞臺劇領域的衍生和再生,具有重要的參照價值!督z路花雨》廣泛汲取絲路審美文化資源,以共享的審美物質(zhì)載體溝通多元的文化要素,從而促進絲綢之路文化群體的互通和交流,呈現(xiàn)共生并存的審美經(jīng)驗。在多元的審美文化交流中諸文化經(jīng)驗相互疊合,通過舞蹈、圖像和音樂刺激視聽覺,多元的文化熔鑄為一體的審美藝術品,最終在審美文化的交融中生發(fā)熔鑄為全人類的“審美共同體”!皩徝拦餐w”既以其共通性承載文化交流,也以原生性藝術的再生化而適應當代文化的經(jīng)濟化與經(jīng)濟的審美化趨勢,通過專業(yè)化的改造而參與經(jīng)濟領域。
12. 張進、張同德譯:《理解物質(zhì)文化》
該譯著由伊恩·伍德沃德著,2018年5月由甘肅教育出版社出版。傳統(tǒng)上,對絲路審美文化的理解存在兩大誤區(qū):一是人們在面對絲路審美文化時只重視其精神性而輕視其物質(zhì)性;二是一種可稱之為“源頭主義”的“目的論謬誤”,這種觀念認為找到絲路流傳物的“源頭”即是這種物的文化含義得以解釋的頭等大事。然而,《理解物質(zhì)文化》這本譯著則從認識論與方法論等層面撞擊并解構了這兩大誤區(qū)。本書從物質(zhì)文化的蘊含、物質(zhì)文化研究的理論方法以及物之運作三個方面具體展開,梳理了當代物質(zhì)文化研究領域的學術貢獻,綜合考察了論述物、商品、消費和符號象征的當代經(jīng)典學術著作,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簡潔而又多視角的物質(zhì)文化研究路徑。其竭力表明的觀點即為物在很多重要方面擁有某種掌控我們?nèi)祟惖牧α;人們需要借助物來了解自我、表現(xiàn)自我,并通過物建構起一個意義的宇宙,借助物來界定出明晰而又穩(wěn)定的文化范疇、調(diào)度運用區(qū)別性的價值觀、展現(xiàn)出自我與他者的方方面面。這種理論思考為絲路審美文化中外互通問題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論參照。該書2019年7月在蘭州大學舉辦的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絲路審美文化中外互通問題研究”階段性成果發(fā)布會上發(fā)布,受到中國社會科學網(wǎng)、今日頭條、甘肅科技報等媒體的廣泛報道,具有較大的社會影響力。
三、下一步研究計劃
本項目研究的問題逐漸聚焦到“人類命運共同體與絲路審美文化中外互通”“文明互鑒與絲路審美文化的流動性”“民心相通與絲路審美文化的感覺共同體”“絲路審美文化互通與審美品味的生成”“絲路審美共同體與人類命運共同體”等問題域,圍繞這些問題域?qū)⒄归_具體深入的研究工作。因為項目的研究對象在不斷的變化之中,隨著研究資料的進一步拓展,將會衍生出新的學術問題,課題組對此也有相應的理論準備。
1.項目首席專家在整體協(xié)調(diào)各子課題研究工作的基礎上,將進一步推動已列入出版計劃作為階段性成果的專著和譯著共計6種的出版工作,國際期刊“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umanities Studies”與國內(nèi)輯刊《絲路審美文化研究》的發(fā)行工作,并在項目結項之前組織召開5次學術會議,其中國際學術會議兩次:“中歐絲路審美文化雙邊高層論壇”第一次會議已于2018年11月在比利時安特衛(wèi)普召開,對項目的研究產(chǎn)生了非常積極的推動作用,擬定于2020年11月召開“中歐絲路審美文化雙邊高層論壇”第二次會議,擬定于2021年11月召開“中歐絲路審美文化雙邊高層論壇”第三次會議;擬定組織召開國內(nèi)學術會議3次:2019年12月召開“絲路審美文化高端論壇暨課題中期研究推進會”,2021年12月召開“絲路審美文化研究中的中國話語高端論壇暨課題終期報告協(xié)調(diào)會”,2022年8月召開“絲路審美文化中外互通問題研究結項成果定稿會”。首席專家將撰寫一部25萬字左右的學術專著,作為整個項目結項成果的導論,該書的基本結構和主要內(nèi)容如下:
導 論 人類命運共同體與絲路審美文化中外互通問題研究
第一章 絲路審美文化的屬性特征
第二章 絲路審美文化的生成機制
第三章 物的互通與絲路審美交流
第四章 絲路審美文化的視覺表達
第五章 絲路文學的跨媒介性及其美學意義
第六章 流動的空間:活態(tài)的絲路審美文化
第七章 絲路審美文化的生產(chǎn)和再生產(chǎn)
結 語 美學話語的實踐品性與現(xiàn)實介入性
2.各子課題的工作計劃分述如下:
(1)第一子課題工作計劃(負責人:葉舒憲教授)
該子課題分為“絲路物質(zhì)審美文化的類型特征及其生成機制”和“絲路物質(zhì)審美文化中的美學問題”兩個基本的研究方向,計劃于2020年底前在高水平學術刊物發(fā)表論文3到4篇,具體的論題暫擬如下:《作物的絲路旅行及其審美意義生產(chǎn)》《香料的絲路流通及其對絲路味覺共同體的建構》《鈷金屬的絲路互通及其“青花”審美趣味的形成》《奢侈品的絲路互通及其對中國古代審美風尚的生成》;2021年12月前,計劃在高水平學術刊物發(fā)表論文2到3篇,具體的論題如下:《絲路物質(zhì)審美文化的基本類型和屬性特征》《生產(chǎn)生活工具的絲路互通及其對審美“身體感”的塑造》《絲路物質(zhì)審美文化互通與絲路審美共同體建設》。2019年下半年擬召開子課題組內(nèi)工作會議,討論“絲路物質(zhì)審美文化的類型特征及其生成機制”這個專題的系列論文的寫作初稿;2020年上半年子課題組內(nèi)擬召開小型研討會或?qū)W術工作坊,討論最終結項成果的初稿寫作框架。該子課題最終結項成果為學術專著《絲路物質(zhì)審美文化中外互通問題研究》,該書的基本結構和主要內(nèi)容如下:
導 論 絲路物質(zhì)審美文化中的“文”與“物”
第一章 絲路物質(zhì)審美文化及其基本類型和屬性特征
第二章 絲路物質(zhì)文化中外互通及其對審美意識的熔鑄
第三章 絲路神圣物的中外互通及其對審美趣味的生產(chǎn)
第四章 絲路奢侈品的中外互通及其對審美風尚的塑造
第五章 生產(chǎn)生活資料的絲路互通及對“身體感”的生產(chǎn)
結 語 “物的文化傳記”與絲路審美文化共同體建設
(2)第二子課題工作計劃(負責人:王大橋教授)
該子課題分為“絲路圖像文本的歷史生成及其類型特征”和“絲路圖像審美文化中的美學問題”兩個基本的研究方向,計劃在2020年12月前在高水平學術刊物發(fā)表論文3到4篇,具體的論題暫擬如下:《絲織物及器具紋飾與絲路圖像審美文化互通》《絲路巖畫及石窟藝術與圖像審美文化的中外互通》《絲路舞蹈及戲劇與圖像審美文化互通》《絲路圖像審美文化的再生與美學表達》;2021年12月前,計劃在高水平學術刊物發(fā)表論文2到3篇,具體的論題如下:《絲路圖像中的美學“見”識和世界“觀”》《絲路文化中外互通中的審美認同》《文明的沖突與藝術的和解》。2019年下半年擬召開子課題組內(nèi)工作會議,討論“絲路圖像文本的歷史生成及其類型特征”這個專題的系列論文的寫作初稿;2020年上半年子課題組內(nèi)擬召開小型研討會或?qū)W術工作坊,討論最終結項成果的初稿寫作框架。該子課題最終結項成果為學術專著《絲路圖像審美文化中外互通問題研究》,該書的基本結構和主要內(nèi)容如下:
導 論 絲路圖像中的美學“見”識和世界“觀”
第一章 中外互通與絲路視覺意識的形成
第二章 絲路圖像審美文化及其文本類型
第三章 審美認同與絲路圖像審美文化
第四章 絲路圖像與視覺共同體的建立
第五章 圖像生產(chǎn)與絲路審美文化的再生
結 語 圖像政治與絲路審美文化研究
(3)第三子課題工作計劃(負責人:李利芳教授)
該子課題分為“絲路文學審美文化的歷史生成和多元系統(tǒng)”和“絲路文學審美文化中外互通中的美學問題”兩個基本的研究方向,計劃在2020年12月前在高水平學術刊物發(fā)表論文3到4篇,具體的論題暫擬如下:《絲路兒童文學中外互通的歷史和現(xiàn)實》《絲路移民文學與中華文化的“外推”和“內(nèi)聚》《“絲路文學”與絲路審美文化共同體建構》《文學經(jīng)典的絲路旅行與審美意義的再生產(chǎn)》;2021年12月前,計劃在高水平學術刊物發(fā)表論文2到3篇,具體的論題如下:《絲路口頭類文學的中外互通與審美文化的“再活態(tài)化”》《絲路文學作品的語際翻譯改編與文學經(jīng)典的重構》《絲路網(wǎng)絡類文學審美文化中外互通與文學世界共和國的重構》。2019年下半年擬召開子課題組內(nèi)工作會議,討論“絲路文學審美文化歷史生成和多元系統(tǒng)”這個專題的系列論文的寫作初稿;2020年上半年子課題組內(nèi)擬召開小型研討會或?qū)W術工作坊,討論最終結項成果的初稿寫作框架。該子課題最終結項成果為學術專著《絲路文學審美文化中外互通問題研究》,該書的基本結構和主要內(nèi)容如下:
導 論 絲路文學審美文化的譜系和類型
第一章 中外互通與絲路文學審美文化的形成
第二章 絲路文學審美文化及其生產(chǎn)機制
第三章 絲路文化互通與文學經(jīng)典的重構
第四章 文學的跨語際跨媒介旅行與審美意義生產(chǎn)
第五章 文學生產(chǎn)與絲路審美文化的再生和衍生
結 語 絲路審美文化互通與文學世界共和國建設
(4)第四子課題工作計劃(負責人:彭靜蓮教授)
該子課題分為“絲路活態(tài)審美文化的歷史生成及其屬性特征”和“絲路活態(tài)審美文化中的美學問題”兩個基本的研究方向,計劃在2020年12月前在高水平學術刊物發(fā)表論文3到4篇,具體的論題暫擬如下:《絲路活態(tài)審美風尚中外互通問題研究》《絲路演藝文化中的展演性問題研究》《絲路活態(tài)文化中的審美習性問題研究》《絲路活態(tài)審美風尚的流動生產(chǎn)性》;2021年12月前,計劃在高水平學術刊物發(fā)表論文2到3篇,具體的論題如下:《絲路節(jié)慶文化中的情感結構問題研究》《絲路活態(tài)文化中外互通中的審美認同》《融媒介與活態(tài)審美文化的再生》。2019年下半年擬召開子課題組內(nèi)工作會議,討論“絲路活態(tài)審美文化的歷史生成及其屬性特征”這個專題的系列論文的寫作初稿;2020年上半年子課題組內(nèi)擬召開小型研討會或?qū)W術工作坊,討論最終結項成果的初稿寫作框架。該子課題最終結項成果為學術專著《絲路活態(tài)審美文化中外互通問題研究》,該書的基本結構和主要內(nèi)容如下:
導 論 絲路審美文化的活態(tài)空間性
第一章 絲路活態(tài)審美文化及其類型特征
第二章 絲路活態(tài)審美風尚的流動生產(chǎn)性
第三章 絲路演藝文化中的展演性問題研究
第四章 絲路活態(tài)文化中的審美習性問題研究
第五章 絲路文化遺產(chǎn)的再活態(tài)化問題研究
結 語 絲路活態(tài)空間生產(chǎn)與情感共同體的建立
(5)第五子課題工作計劃(負責人:金元浦教授)
該子課題的主要任務在于對作為當代形態(tài)的創(chuàng)意審美文化及其在絲路沿線國家之間的互通情況進行系統(tǒng)的理論研究和宏觀提挈,進而系統(tǒng)闡發(fā)它在人文化成和共同體建設中的生產(chǎn)功能。該子課題主要研究絲路創(chuàng)意審美文化中外互通的條件、絲路中外創(chuàng)意審美文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及其比較、絲路創(chuàng)意審美文化中外互通的實踐路徑、絲路創(chuàng)意審美文化中外互通的問題與趨勢、創(chuàng)意審美文化與中國的絲路人文格局建設等主題。下一階段計劃組織發(fā)表兩個專題的系列論文,一個主題為“絲路中外創(chuàng)意審美文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及其比較”,系列論文的論題暫擬如下:《絲路創(chuàng)意審美文化的空間分布》《絲路創(chuàng)意審美文化的開發(fā)類別》《絲路創(chuàng)意審美文化的要素構成》《絲路創(chuàng)意審美文化的生產(chǎn)范式》,計劃完成時間為2020年10月;一個專題為“創(chuàng)意審美文化與中國的絲路人文格局建設”,系列論文的論題暫擬如下:《絲路創(chuàng)意審美文化中外互通的人文影響》《中國推動絲路文化創(chuàng)意發(fā)展的主要政策梳理》《創(chuàng)意審美倫理問題的凸顯及其在絲路中外互通中的應對》,計劃完成時間為2021年10月。該子課題最終結項成果為學術專著《絲路創(chuàng)意審美文化中外互通問題研究》,寫作提綱擬定如下:
導 論 作為特殊生產(chǎn)力要素的絲路審美文化
第一章 絲路創(chuàng)意審美文化中外互通的發(fā)生語境
第二章 絲路中外創(chuàng)意審美文化的發(fā)展態(tài)勢及其比較
第三章 絲路創(chuàng)意審美文化中外互通的實踐路徑
第四章 絲路創(chuàng)意審美文化中外互通的問題與趨勢
第五章 創(chuàng)意審美文化與中國的絲路人文格局建設
結 語 文化經(jīng)濟時代的絲路審美文化的生產(chǎn)和再生產(chǎn)
3.絲路審美文化專題數(shù)據(jù)庫建設
項目立項以來,數(shù)據(jù)庫內(nèi)容建設已經(jīng)初步完成。數(shù)據(jù)庫的內(nèi)容包括四大板塊:論文數(shù)據(jù)庫、著作數(shù)據(jù)庫、圖片數(shù)據(jù)庫、影像數(shù)據(jù)庫,接下來的數(shù)據(jù)庫建設計劃主要包括兩方面的工作:內(nèi)容更新,網(wǎng)站維護和運行。
課題組供稿